图: 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模式

相关文章
南平市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模式
邓文明
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
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,俗称闽北,位于武夷山脉东南侧、闽江上游,地理位置为东经117°12′~119°12′、北纬26°14′~28°02′。辖区土地总面积26281km2,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一个设区市。具有气候温暖、雨量充沛、雨热同期,太阳辐射能较多,四季分明,秋季气温比春季高,冬短夏长,夏天多刮东南风,冬季多吹偏北风等气候特点,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。全市森林覆盖率74.7%,绿化程度93.1%,活立木总蓄积量1.18亿m3、毛竹35万hm2,素有“南方林海”、“中国竹乡”之美誉。年产粮食14.1亿kg、稻草8亿kg、谷壳3.3亿kg,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料资源。食用菌生产已成为闽北重要的支柱产业,海鲜菇则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。以顺昌县为例,近几年全县海鲜菇工厂化企业由原来的1~3家发展到目前的30多家,产值从不足2千万元发展到2亿元。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。
1 海鲜菇的营养价值与经济效益
海鲜菇是真姬菇的商品名,又名玉蕈。它属于担子菌纲、伞菌目、白蘑科、离褶伞族、玉蕈属。是生长于秋季山毛榉等阔叶树枯木上的一种木腐菌。
海鲜菇的营养价值很高,据日本资料:每百克鲜菇含蛋白质2.1g、脂肪0.3g、糖分3.7g、纤维素0.5g、钙2mg、磷75mg、铁1.1mg、钠9mg,还含有多种维生素。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,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。此外,海鲜菇肉质厚嫩、味道鲜美、香味浓溢、口感极佳。实为食用菌之佳品。因其含有数种多糖体,具有抗癌、防癌等多种保健作用。所以,海鲜菇是很受市场欢迎的高营养保健食品。
栽培海鲜菇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,用棉籽壳及木屑等配料栽培,其生物学效率可达90%~120%。出口日本的商品菇率可达60%以上,包括内销的40%等外菇,每吨料所产鲜菇的价值可达6000元以上,扣除成本,纯收入可达3000~3500元。此外,海鲜菇还具有易保鲜耐贮藏的优良特性,一般在常温下加盖一块塑料薄膜,可存放5d不失其鲜度,装入塑料袋中可保存7~9d,装入塑料袋再放入冰箱或冷库中可贮存20d,这为海鲜菇的鲜销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。
2 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模式
2.1 品种选择
引进或选育优良海鲜菇品种,选择白色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,选择产量集中在头潮菇的品种以提高产量(工厂化栽培为考虑效益只采收第1潮菇)。
2.2 培养基配方
结合闽北的现有资源,筛选出以下3个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配方:①棉籽壳44%、木屑20%、蔗渣10%、麦皮21%、玉米芯粉3%、石灰1%、轻质碳酸钙1%。②松杉木屑65%、玉米芯8%、米糠17%、麦皮5%、黄豆皮5%。③棉子壳68%、木屑15%、麦皮10%、玉米粉5%、石灰2%。
2.3 温控菇房的建造
根据闽北地区的气候条件,海鲜菇温控菇房的建造可选择以下两种规格:①温控菇房每间面积60m2,墙体采用2层0.5cm厚的轻钙板、中间夹1层5cm厚的泡沫板,每间配置1台5匹空调机。采用床式层架栽培。②温控菇房每间面积73m2(墙体同上),每间配置1台8匹空调机(或2台5匹空调机)。
2.4 出菇管理
出菇室配置有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通排风控制系统,以营造适合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环境。
2.4.1 温度管理 海鲜菇属低温结实性真菌,在原基分化期,出菇室的温度控制在12~15℃,子实体生长期控制在14~15℃。
2.4.2 湿度管理 刚进菇房的菌袋,开袋后盖上无纺布,浇1次水,使无纺布完全湿透。以后每天向菇房空间和地板喷水雾2~3次,湿度控制在85%~95%。
2.4.3 通风管理 菇房内每天通风2次,早晚各1次,每次8~15min,阴雨天每天需通风4次,每次20min。通风时,必须保持空调机处于工作状态,以保证通风均匀,防止出菇房内温差变化太大。
2.4.4 光照管理 出菇房内配有日光灯以控制光照时间。海鲜菇原基分化阶段需100lx的光照条件,每天光照10h以上。子实体生长期,增强光照,光照度达到500lx。当菇体长至2cm高时,每天8h,保持2d,然后保持黑暗至采收。
2.4.5 搔菌管理 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,即可打开袋口,用铁丝耙耙除周围的老菌丝,使菌袋端面形成馒头形,耙起的残渣菌丝要清理出去。搔菌速度要快。搔菌质量好坏,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。若在端面平搔,将使菌蕾细而多,质量差。
2.4.6 催蕾管理 搔过菌的菌袋立放于菇架或卧倒叠放,温度保持在12~14℃,空气湿度保持在85%~90%,并有一定的散射光,要保持空气新鲜。约7d左右,料面即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米粒大的白色原基,再经过10d左右,菌蕾长出褐色球形小菌盖时,可将袋口卷起育菇。